作者:@kevinliub
編譯:白話區塊鏈
BTCFi已死?
當然不是。實際上,BTCFi的時代甚至還未真正開啟。
最近,在各類會議和社交媒體上,關于“BTCFi已死”的論調甚囂塵上,尤其是在Babylon等項目的Token表現不佳后,這種負面情緒愈發高漲。盡管Babylon等BTCFi項目確實開創了新的敘事方向,但也暴露了一些嚴重的結構性問題。其核心理念——將比特幣作為基礎資產,輸出其“數字黃金”安全性作為公共產品——在供給側是合理的。然而,問題在于需求側:對BTC安全性的需求究竟在哪里?
大型區塊鏈不太可能采用這種模型(因為這會削弱其原生Token的效用和價值),而小型鏈雖然可能有興趣,但市場規模有限,難以支撐Babylon的高估值。如果BTC的安全性僅被山寨幣吸收,不僅會持續引發這些山寨幣的拋售壓力,還可能導致經濟模型不可持續。
至于Babylon的LST(流動質押Token),雖然具備流動性,但其捕捉的價值微乎其微。目前的收益率主要依賴平臺或第三方Token激勵,缺乏真正的原生BTC收益。
但這并不意味著BTCFi賽道已無希望。相反,這些現象突顯了兩個尚未解決的核心問題:
- 如何實現真正的原生比特幣級安全性?
- 從經濟角度看,原生BTC收益的來源是什么?如何確保其可持續性?
比特幣的“OP時刻”
以太坊的Layer 2(L2)解決方案直到Optimistic Rollup證明其簡單、高效、低成本且繼承主網安全性后才真正起飛。那是以太坊的“OP時刻”。比特幣也需要類似的突破。
由于比特幣腳本的限制以及用戶對原生安全性的高要求,解決這一技術挑戰是BTCFi可行的第一支柱。許多過去的“比特幣L2”解決方案未能獲得核心BTC社區的認可,正是因為它們無法提供原生安全性。
目前,市場上主要有兩種技術路線:OP_CAT和BitVM2。
盡管OP_CAT在邏輯上可行,但需要更改比特幣的操作碼(OpCodes),而這一功能曾被中本聰出于安全考慮故意禁用。鑒于比特幣核心開發團隊對極簡主義的堅持,這一路徑的推進難度極大。此外,隨著比特幣被公眾、金融機構、監管機構乃至大國政府廣泛接受,任何對其底層邏輯的更改都可能嚴重動搖其穩定性和可信度。
相比之下,BitVM2無需更改比特幣現有腳本。它集成了Optimistic Challenge Process(OCP),提供了一個簡單而穩健的技術模型。一旦搭配合理的經濟設計,BitVM2具備廣泛落地的潛力。
(劇透:BitVM2的進展比預期更快,敬請期待我們的公告。我們相信,這將是比特幣的“OP時刻”。)
歸根結底是經濟問題
安全性只是基礎,BTCFi的真正挑戰在于其經濟模型。
任何經濟系統的核心是供需匹配:
- BTC能提供什么價值?
- 它能滿足哪些現實需求?
將價值與需求匹配的過程就是創造收益的過程。而要使收益可持續,必須考慮并控制其生成成本。
供給側:比特幣的兩大核心優勢是:
- 去中心化與社區共識帶來的安全性。
- 作為最主流加密資產的流動性。
需求側:BTC持有者普遍希望獲得被動收入。無論持倉大小,他們都希望比特幣能為自己“工作”。這是一個強烈且廣泛的需求。
要滿足這一需求,BTCFi產品必須建立在原生BTC安全性的基礎上,并充分利用流動性的規模、效率和套利潛力。因此,比特幣原生L2是可持續BTCFi的基石。
通過ZK Rollup橋,比特幣可以安全轉移到L2進行經濟活動。L2產生的收入(如Gas費)可以返還給BTC持有者,作為他們提供資本(流動性)和安全性的獎勵。如果L2的Gas費以BTC計價,這就形成了一個強大的原生BTC收益模型。此前,比特幣幾乎沒有真正的原生收益場景,僅限于中心化交易平臺的資金費率。
Babylon的模型本質上依賴第三方Token的價值捕獲,既不原生也不可持續。
要維持收益,成本控制是下一個關鍵。在ZK Rollup框架中,Sequencer、Prover、Challenger、Operator和Committee等角色各司其職,擁有不同的獎勵結構。平衡這些角色并盡量減少摩擦,將決定L2能否長期高效、低成本運行。
結語
即便市場動蕩,真正的價值終將顯現。我們堅信,BTC L2和BTCFi的時代才剛剛開始。
基于原生比特幣安全性的架構,將催生一系列針對不同風險偏好的BTCFi產品,滿足廣大BTC持有者的多樣化需求。
我們很榮幸能與大家同行,共同引領BTCFi和比特幣Layer 2的創新浪潮。
本文鏈接:http://www.downgr6.com/kp/du/05/5844.html
來源:https://x.com/kevinliub/status/1919499375035756580